周四被称为“全球第一款通用Agent”的Manus火爆出圈,这个周末的热度依然很高。出现了“Agent的ChatGPT时刻”、“邀请码一码难求,被炒至5万元”等报道。Manus的研发团队Monica.im,由华中科大校友肖弘领衔。其此前推出的AI插件Monica已积累400万用户,获腾讯、真格基金等投资。团队计划于2025年开源部分模型,并构建“AI执行官”生态,未来支持用户交易训练成熟的数字分身技能。 一些业内观点认为:如果大模型是大脑,类似Manus的AI智能体就像是能干活的手脚。OpenAI和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,核心能力在于语言和多模态信息的理解和生成。而Manus则基于底层大模型,整合浏览器、代码编辑器、PS等工具链,通过任务的详细分解和多工具的调用,在数字环境下完成各类任务。如演示的简历筛选、旅行规划、研报生成等,在工作和生活场景中具备较好的实用价值。Manus的重要价值在于任务分解较为细致准确,且调用工具的能力较高,从而展现出在部分任务上惊艳的效果。 提出:“感觉Manus是一个比较初级的产品,相比现有在办公软件中内嵌的AI,整合做的不错。大火的Manus估计是昙花一现。但AI 智能体是AI进化的方向,会伴随着AI主线持续热很久,受益的是硬件、算力和铲子公司。虽然软件行业今天涨幅第一,我粗浅的看法是——AI 智能体对大多数中小型通用软件公司来说是利空。” 周五晚间媒体报道,MetaGPT团队用3小时复刻的开源AI Agent产品Open Manus爆火出圈,而来自开源平台CAMEL-AI的团队也实现“0天复刻”,还贴心地将系统中涉及的每一个部件单独开源,供开发者选用。业内最新观点认为,Manus核心技术并未突破现有框架,更多是对现有大模型和工具链的整合,缺乏技术壁垒;同时,Manus完成任务的质量也存疑,token消耗量巨大,但似乎并未带来相应的性能提升,这无法满足实际生产场景中对性能、成本的要求。 我认为AI智能体在执行任务过程中,会打破各种应用和软件的边界。原来需要多个软件来协同完成的工作,现在只要一个AI智能体就能行了。未来购买通用软件的必要性将逐步下降。原来需要打开查询、购物、社交、O2O、短视频等多个应用,以后就是一个AI智能体入口就都搞定了。当然,中小型通用软件公司也会推出自己的AI智能体。但是,AI智能体将成为新的流量入口,是科技巨头的必争之地。原来一些中小型软件公司可以在巨头顾不上的地方活的很滋润,一些为平台公司做营销引流服务的公司日子过的也不错。以后这些功能都会被整合在一个AI智能体中。有些公司将被取代,有些公司将直面巨头的竞争。 技术开源,未来会有成千上万个AI智能体。AI智能体需要大量数据投喂,需要不断成长。用的人越多才会越智能,你用的越频繁,它才会越懂你,才会更好用。未来每个人可能只会使用少数几个AI智能体,而这其中大概率包括阿里、腾讯、字节的AI智能体。我长期非常看好AI智能体的发展前景,看好这个主题热点会热很久。维持之前回复问题对受益和利空方向的看法。未来很多A股公司会推出AI智能体,热点此起彼伏。我从不拒绝看图交易。有机会有能力抓住做一把短线挺好的。从长期来看,多数AI智能体只是昙花一现。多数软件、互联网公司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。 我在二月初的文章中提了港股的机会,关注数据平台的四个公司。阿里、腾讯、小米不错,百度比较弱。AI对百度核心业务的替代影响比较大,暂时不看百度了,换成恒生科技指数。这个指数涵盖互联网、半导体、智能汽车、金融科技等30个公司,代表性不错。 恒生指数今年以来的涨幅是35%。而上证指数今年以来的涨幅只有0.6%。恒生指数已经突破了去年10月的高点,现在是2022年3月以来的三年新高。过去的几个月,大量资金从A股流入港股。这种长期的资金分流会在未来从根本上改变A股的生态环境。首先是指数层面,现在A股就是跟着港股在走。其次,AH股之间的价差会逐步缩小。同一个公司,主流资金会优先考虑购买价格更低的H股。最后,A股的科技股也会受到港股的风向引领。 前期国产算力炒的那么猛,就是因为阿里超预期的资本开支。炒国产算力就是要关注阿里、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动作。阿里的大模型通义千问,腾讯的元宝,能力很强,有海量的用户和数据。炒自动驾驶和机器人,小米不会缺席。今年在A股,不管是判断市场趋势也好,还是做科技主线热点也好,都要多关注港股的变化。 今年2月,印度SENSEX30指数下跌5.5%,Nifty50指数跌幅接近6%。Nifty50指数已经连续五个月下跌,创下了自1996年以来最长的连跌纪录。自去年9月底以来,外国投资者已出售价值约250亿美元的印度股票,其中41亿美元是在今年2月份。这些资金流向哪里?中国显然已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目的地。中国的新举措和科技进步引发了投资人对潜在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。“卖印度,买中国”的说法在金融机构中越来越受欢迎。看下图,从今年一月中旬之后,港股和印度股市就走出了明显的分叉。
2月初,高盛指出,在其全球范围内的经纪业务中,中国在岸和离岸股票合计成为今年“名义净买入量最大的市场”。华尔街其它各大投行多数也表示看好中国资产。摩根大通报告提到,“中国人工智能相关公司可能受益于AI加速采用和商业化,这反映了技术变革产生明显市场领导者的历史性趋势。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已经占据了更强大的地位。人工智能的普及率不断提高,加上估值相对较低,这些因素相结合,使得中国科技股有望跑赢大盘。”瑞银集团表示,将今年新兴的人工智能主题涨势与过去科技驱动的涨势进行比较,当前的涨势还有更大的空间。
在之前文章中我判断,年初以来的科技股第一波普涨行情已经结束。这周科技股是对前期高点的反弹,反弹结束后继续调整,整体调整时间不够。按轨迹推算,这个周末前后,短线数据到达高位,周四提出,离震荡时点越来越近了。这周科技股涨的不错,有一些股票还创了新高。但是,从整体上看,比如看以上8个TMT行业的指数,三根阳线反弹,没有超过上周高点,周五调整。 周五短线数据出现高位下行信号,下周初科技方向、部分股票有调整压力。如何看待这个短期调整压力呢?这是今天文章的核心观点。2月28日上周五的下跌我是有提前预判有心理准备的,并且提示了科技股的局部泡沫,应该减仓,一些科技股短期跌幅挺大的。这周五的调整我也有预判,但看法与上次有所区别。 看监管层最近的一些动作,打击造假、违规,加大退市力度,加快新股发行。监管层对控制指数波动非常有底气。A股跟着港股走,港股非常强,标准的牛市,创三年新高。我对A股中长期趋势非常看好,站上3674点只是时间问题。看恒生指数、阿里、腾讯、小米的走势,前一段是非常流畅的上涨,最近在震荡,但依然非常强势。观察A股最近一周的盘中波动,我个人的感觉就是——跌不深、跌不动。最近不少板块抛压挺大的,但资金卖了并没有离开,而是又进了其它板块。主流资金似乎并不担心指数会有大的下跌空间。
OPEC宣布增产,美国石油产量创纪录,俄乌冲突出现停战曙光等等。NYMEX原油价格从80美元上方跌到65美元附近。最近一个多月以来A股震荡上涨,而权重股的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股价在不断下跌。短期油价还有多大下跌空间呢?如果油价开始在这个位置横向震荡波动,三桶油会不会有短期反弹呢? 我并不是在判断油价没有下跌空间,判断需要三桶油来推动指数上涨。而是说有不少类似三桶油的权重股都趴在下面,有兴趣可以去翻翻中证100指数成分股的走势。这些股票中不少行业景气度比较差,业绩增长预期弱。但大多数估值都比较便宜,股息率还不错。这个位置,部分权重股有个反弹很正常的。 科技股有局部泡沫,一些科技主题概念股有比较大的调整压力。三月逐渐进入年报季报密集披露期,相当一部分预期过高的股票,炒高的绩差股面临调整压力。这些股票下跌,而前期调整的权重股可能会涨。此起彼伏,在指数层面,可能未必会感受到有多大的调整压力。 我想表达的观点是,现在港股和A股都在牛市中,上涨是主旋律,下跌调整是插曲。需要在大方向上保持与主旋律的共振。基本策略是保持一定比例的底仓,择机适量灵活交易。除非对自己的交易能力、纠错能力非常自信,否则,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想卖在指数的高点,赌市场下跌,低位再买进,仓位大开大合。可能交易结果未必会如预期的那么好。 在结构上也是如此。科技成长、新质生产力是主旋律,做政策博弈的消费、地产是插曲。下周科技股局部调整、会议收尾,部分低价消费股在下跌的过程中,可以找机会试试手气。但这是插曲,脉冲性的机会。有盈利就随时准备跑。 最后提醒一下。在今天的文章中,我用主旋律来比喻A股中期震荡上涨的趋势,科技新质生产力是主线热点。但并没有淡化科技股的局部泡沫,短期部分股票的调整压力,未来两个月财报密集披露期的结构性风险。我依然觉得大部分机器人股票很贵,大部分AI应用股票很贵。周末看到有不少大V在为资金抱团的机器人找继续上涨的逻辑。我胆子比较小,看不懂这么贵的定价。
|